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是千古不变的经商法则,更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一些领域却出现了较为普遍和严重的诚信缺失,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等现象屡禁不止。由于社会信用不彰,导致社会稳定的成本越来越高。
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用管理体系,详尽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通过拒绝交易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不给失信和欺诈提供可乘之机,是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也是发达国家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成功经验。只有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加强监督管理,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才能让信用制度逐步完善,信用道德逐步确立,市场秩序逐步规范,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定要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把中小企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诚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大约只有10%的中小企业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获得贷款。除了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为此,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征信系统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有两种渠道,一是根据商业银行报送的发生了信贷交易行为的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银行信贷信息建立信用档案;二是没有发生过信贷业务的中小企业向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报送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以此建立信用档案。对中小企业来说,第一种渠道是被动的,只要发生了信贷交易行为,征信系统就自动为其建立了信用档案;第二种渠道则需要中小企业主动到人民银行分支行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方能在征信系统建立信用档案。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与正规银行体系发生过信贷交易行为,因此,通过第一种渠道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不多,更多的中小企业需要通过主动到人民银行提供信息,建立信用档案。中小企业一定要关注自身信用档案的长期建设和完善,并及时主动向征信系统更新基本信息。有信贷交易行为的中小企业要使用好贷款卡,在年审时及时更新基本信息、财务信息;没有信贷记录的中小企业仍需定期主动到人民银行分支行更新信息,特别要及时更新企业经营情况、出资人、高管等相关信息。中小企业还要自觉约束信用行为,因为信用档案记录了中小企业所有的信用行为,建设好自身的信用档案,必须自我约束并规范信用行为;自行规范管理制度,如果财务核算制度不规范,将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影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
二是着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这对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也注意到,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尤其在信用评定方面,还有不少亟待改进之处。比如,不少地区的信用评定工作由不同金融机构单独来开展,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有各自的信用评价办法,但都主要针对那些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然而,在这一评定方式下发放的贷款额度却是有限的。随着农村集约化生产方式的推进,不少农户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来发展自己的产业,其资金需求非常旺盛,这种“单打独斗”的评定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应通过多部门形成合力,科学、合理地整合农户信用指标,调整指标权重,建立简明实用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系统。
三是建构电子商务交易诚信制度体系。电子商务也称为电子贸易,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易的活动或商业模式。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易模式,但电子商务的诚信状况并不乐观,不仅存在大量消费欺诈行为,而且存在大量商业诽谤现象。因此,必须加快建构电子商务交易诚信制度体系。要构建诚信评价机制,主要是完善交易双方互评机制,发展第三方评价体系。在这方面,网络服务提供商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经营者进行“企业认证”,查证“企业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申请人是否经过企业授权”;加大对诚信会员的支持与监督,加强网络诚信度评级,让诚信级别真正反映商户的诚信度;加强对“信息免审上网”的监控,对存在欺诈嫌疑的商户适时进行隔离和清退;完善商户诚信安全档案,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诚信报告和电子商务消费指南,合理引导网民理性消费。要改善网络环境,可以通过规整网络内在结构等方式,提高其发布诽谤言论的成本,培育良好的电子商务诚信环境。
总之,社会信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诚信建设这项工作,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