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巴看到一则新闻,8家P2P平台在同一时间宣布,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一年多以来,P2P平台出现提现困难、停业和跑路的名单,从未停止更新。
去年和前年股市暴跌、互联网和线下理财平台问题频出的时候,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股市、屌丝死于P2P,总有一款骗术属于你。这句顺口溜是说金融诈骗在我们身边时常发生,而且几乎涉及了金融业的所有领域。
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小巴写过一篇《从e租宝到中晋系,到处是“80后才俊”的身影》【点击此处,阅读原文】的文章里说过:
过去几年,P2P是一个门槛极低的领域,以此为创业方向,发一笔横财绝非难事。要做的只不过是这几件事情:在高档写字楼租下装修豪华的办公室、搭建一个在线平台、包装出一位年轻的偶像级高管、招一批美女销售,再找一位明星代言、许以高额的利息回报,吸引大量不太懂行的投资人把钱交给他们。最后还要保证一点,那就是整个过程都是黑箱式操作。
稍有投资常识和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些“炫富”“美女”“明星代言”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对于投资理财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但现实是骗子屡屡得手,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投资人过于追求高回报,还是他们专业知识不足?是骗子过于狡诈,还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史上最大的、诈骗金额达500多亿美元,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庞氏金融骗局——麦道夫金融诈骗案。
麦道夫案的传奇性在哪里
1、受害者的构成很“传奇”
一般情况下,中国的金融骗局中,受害者大多是不懂行的门外汉。但你不要以为专业人士就不会被骗。
麦道夫案影响大的原因,不仅在于金额之巨大,更重要的是受害人主要为美国、欧洲、亚洲的诸多银行、机构投资人、对冲基金、高校投资基金、慈善基金、犹太裔富豪,他们都是有钱人。这些人可都是天天和钱打交道的,说起来专业性那都是杠杠的,照样被带到沟里去了。
每个受害者损失的金额都很高。500多亿美元的损失,被坑对象只有数千人,平均下来每人被坑好几千万美元。
其中费尔菲尔德·格林尼治集团经营的对冲基金是被坑得最惨的一个,损失达到75亿美元。
受害者名单上,Title亮晶晶、足以闪瞎人眼的多不胜数,损失金额分别在数千万美元到数十亿美元不等,国际奥委会、瑞士私人银行联盟、英国第一大银行汇丰银行等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专业,似乎并不能保证你不被骗。
2、行骗主人公的经历也很传奇
麦道夫之所以能玩得这么高端,和他本人的经历大有关系。
他出身于犹太家庭,1960年从纽约霍夫斯特拉大学法学院毕业,向岳父借了个办公室,再用暑假打工赚来的5000美元创立了以他自己命名的投资证券公司,后来凭精明强干慢慢成为华尔街明星级业务经纪人。
80年代初,麦道夫公司是华尔街电子交易的积极推动者,力推将证券交易从电话交易转换为电脑交易,促进证券交易透明化、公平化,并成为美国最大的可独立从事证券交易的交易商。
到1991年的时候,麦道夫还成为了纳斯达克的董事会主席,带领纳斯达克成为和纽交所分庭抗礼的交易所,后来一大批威名赫赫的科技公司,都是在他治下的纳斯达克上市的。
谁是骗子,也很难被定义,完美的履历代表历史,未来谁也无法真正预测。
最后,就是这样的一批人,一个传奇的骗子,一票传奇的被骗者,用一种很不“传奇”的套路搅到了一块,但仔细想想,这一点本身又很“传奇”。
麦道夫的套路是什么
今天我们再回头看麦道夫的套路,会发现并没有多么高级:
1、在各种高端场合建立人脉网
麦道夫公司在全美各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比如达拉斯、芝加哥、波士顿和明尼阿波利斯等。高尔夫会所、鸡尾酒会等富豪云集的地方,就是他们长袖大展的舞台。
2、在早期投资人中树立一个好口碑
麦道夫的骗局持续了20年,每月都会向投资人提交投资报告,承诺的年化回报率在10%-12%左右,而客户的赎回流程也比较方便,仅需几天时间。合理、稳定、投资回报率也非常不错,加上从不失信的记录,在时间的作用下,很多人放下了心中疑虑,忍不住将钱投了进去。
3、建立传销式金字塔,发展“下线”
麦道夫建立了一套我们很熟悉的金字塔体系,鼓励投资人介绍亲戚、朋友、生意伙伴来投资,提取高额的“介绍佣金”,20年终周而复始,最终滚起了500多亿美元的大雪球。
一位叫皮考尔的慈善家是最大的投资人,他从麦道夫的投资账户上先后获得了至少72亿美元的收入。他过世后,其遗孀把这笔钱都退了回来。
4、完全的“黑箱操作”
对于他的投资逻辑、方式和工具,麦道夫三缄其口,从不向人透露,只是说:“我在上涨的市场中赚钱,下跌的市场中也赚钱,只有缺乏波动的市场才会让我无计可施。”他在私下会偷偷告诉投资人,他有“内幕消息”。
有一次麦道夫实在被逼得急了,甩出一句,老子就是有一套合理投资体系,反正每年就是10%-12%的回报,你爱投不投,就这样。
鉴于他在业内的尊崇地位、完美的形象与交易记录,投资也无法再深究下去。
当然这也托了美国金融监管不力以及麦道夫本人在业内手眼通天之福。在2008年之前,美国对非上市的对冲基金和财富管理等机构的监管一向非常宽松,而事发前证交会由于公众压力对麦道夫公司的审查也往往流于表面,从未诉诸法律。
这些做法,细细分辨,和我们上面提到的e租宝、中晋系等等,并无本质差别,唯程度不同耳。可见,不管是谁,投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高低如何,总有这么一个环境,能把你套进去。
麦道夫案牛皮吹破的原因只有一个
麦道夫案最终吹破了牛皮,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入不敷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洲各银行自顾不暇,要赎回70亿美元的资金,这是一根巨大的稻草,压死了麦道夫的神话。根据官方材料,12月10日,麦道夫叫来他的两个儿子,告诉他们这不过是一场庞氏骗局,而他自己一无所有,第二天,儿子就举报了他。
一大批专业人士和成熟投资人,在这个骗局里完全丧失了专业判断的能力,到后来甚至所有人都以加入麦道夫的投资圈子为荣,把钱投给麦道夫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所有人都在讲麦道夫如何帮他们赚钱,所有人都想加入麦道夫的项目”。
我们可以说,对利润的贪婪和对权威的屈从,吞噬了人们为数不多的理智。你只要稍微放松了对自己投资纪律的坚持,就真的难以分辨骗局。
比起牛市中的股神,我们似乎更应尊敬那些在危机中活下来的人,尽管我们也不知道这样优良的记录,是否会在另外一天,异化成为“麦道夫”。
但有一点,恐怕我们不服不行,那就是在人性之中,庞氏骗局永不过时,总会时不时地在你眼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