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卖不掉
年年农产品大丰收,年年有产品卖不出去烂在地里,这几乎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看着见诸报端的此类报道,每每令人心痛。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边是成立农产品越卖越贵,一边是农村丰收的农产品烂在地里?他们为什么不做电商好卖掉这些产品?其实很多地方都做了,但基本没用。这就是我们农产品电商的第一大问题“卖不掉”!绝大多数地区,开了网店都成了死店,对于电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为什么卖不掉?看过很多县域做的网店,基本上都是开了个网店,就进入了等待状态,天天盼望着网上买家像一群鱼儿纷纷上钩。有这么好的事情吗?很多人都被“电商成功学”给骗了,想当然地认为电商是灵丹妙药。殊不知开了网店还要认真运营,运营好了还要不间断地推广,这个过程是个颇为漫长的过程,一年两年都未必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这样长的一个周期,大多数人是耐不住的。所以,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是开一个店还是多个店?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但只需对比一下我党当年闹革命的策略,当年是搞了一个根据地还是多个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决不能只靠一个地方的星星之火,而是到处点火,看哪一簇能烧下去。搞电商也是一样的道理,多平台、找机会、以点带面求发展!还有个问题,电商电商,就只做网络上的生意,对吗?如果多了解一下近两年电商的发展,会发现,线上线下结合是大势所趋。好比你在网上定了电影票,然后到电影院去看,这就是典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所以,搞县域电商,还要开拓电商平台以外的渠道,相互结合才是最好的发展。
2.运不出
如果在全国各地调研农产品电商的难题,排在第一位的几乎肯定是“物流”。运费高、时间长、农村没网点,这就是县域电商物流现状。所以很多县域,开始给物流补贴,希望物流企业能把网点铺到村里去,希望物流企业能把运费降下来。这招有用吗?要思考为什么物流企业不到农村去,为什么县域里电商快递费那么高。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快递最发达的地区,原因何在?不是因为这里路好,而是因为这个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上行、下行的包裹量是全国最密集的。所以快递公司在这个地区能大量赚钱,因此也就能把快递费一降再降。而反过来,在广大农村地区,下行的件不多,上行的件几乎没有,快递如果深入农村设点,整个都是亏的,怎么可能降低运费,怎么可能待得住。所以说,靠补贴解决不了县域里的物流困境。物流难题,看起来是电商发展不好的“因”,其实它是电商发展不好的“果”。因为电商销售不好,所以物流设施差,恶性循环。
这还只是说普通的物流,而农产品物流问题远远不只是费用高、运输慢的问题。看看图二,作家六六在京东上买了几斤山竹,到货后发现有不少烂的,投诉不畅、开撕京东。那么京东是不是真的发了几斤烂山竹给六六?稍微一想也会明白,京东这样体量的平台不会干这样的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那么为什么山竹是烂的?这就是农产品电商,尤其是生鲜产品电商的大难题——冷链物流的“链不起来”,从仓库到干线物流再到末端配送,任何一个环节不“冷”就导致功亏一篑产品腐烂掉。那么搞县域电商绕开生鲜产品不做,只做耐保存的加工品不就行了?要知道,网民最需求的农产品是什么?第一位的就是生鲜,生鲜产品是农产品皇冠上的明珠!
3.供不上
解决了卖货难题、运输难题,县域电商是不是就大道畅通了?接下来会发现,农产品电商最根本的难题会接踵而来——那就是“供不上”!全国绝大多数县,都存在一个共通的问题,叫做“要啥有啥,要啥没啥”。要是问你县里有哪些特产,你一定可以掰着手指头数出N多种来,但是一旦拿到网上全国开卖,真正销量起来了就会发现,哪一种产品都供应不上,大部分产品的产量只够在稍微大一级的市区卖卖,根本无法满足全国的需求。曾经有一次,我到东北一个县,当地招待我吃了一种野菜“刺嫩芽”,感觉很好,问当地产量如何,够不够在网上做做团购?当地领导表示完全没问题,问大概需要多少量?我回答如果做得好,一次团购大概能卖出两三万单,一单可能3到5斤,这样就是10到15万斤。领导们听了后,想想说可能当地全部的野菜收上来也未必能达到这个量。这就是我们大部分县域“特产”的最根本困境——没有形成产业,所以根本供不上!
这个供不上,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就像农产品市场上的“妖孽”大蒜,去年蒜你狠今年蒜你贱,年年重复上演!原因何在?大蒜在山东金乡,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为什么还会出这样的问题?追根究底是“企业化”不够,大部分产量还是在散户农民手里,而一家一户的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缺乏计划性,只根据最简单的市场表象决定种植计划。市场火了就加种,市场冷了就减产,这样的盲目行为,永远都是受害者,永远脱离不了一年烂地里一年供不上的恶性循环。所以这是供不上的更深层原因——有了产业,缺乏企业化整合。
4.低质价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但却每况愈下,如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到10%,农业税免掉,种粮给补贴,似乎也都没有多少效果。为什么堂堂农产品就不赚钱呢?我们来看看对比,进口车厘子,动辄七八十块一斤,而国产大樱桃往往只卖十几二十块;进口奇异果,在超市里卖到十几二十块一个,而国产猕猴桃卖几块钱一斤还卖不掉。是进口产品就比国产产品高级吗?实际上,车厘子是英语“cherries”的音译,中国的猕猴桃跟进口奇异果完全同宗同祖。那为什么价格会有如此大落差?因为国人崇洋媚外吗?可能有这方面原因,但是如果认真对比一下,发现进口农产品和国产货往往的确有很大的质量差距。进口货往往个顶个的颜色鲜艳、果大、口味好,而国产货就参差不齐了。是因为进口货品种好吗?实际上中国不缺好品种好产品,但为什么在市场上的表现却普遍不如进口货?这是因为我们人为问题,导致农产品成了商品后的质量不如人家进口货。因为我们国产农产品,绝大多数是农户种植出来的,而农户生产,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标准,从种子,到肥料,到种养殖过程,农户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随心而行。农产品收获以后,农户的分拣意识极为欠缺,大的小的、好的坏的,统统收进一箩筐,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就只能按照劣质品定价,农户们没想明白的问题是,究竟是分拣出劣质品卖高价赚的多,还是不分拣一起卖低价赚得多!
无标准、无分拣,只是导致低质价的最原始原因。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大部分县域的农产品没有品牌,这就只能成为菜场里的大路货,卖“白菜价”。那么有些地方费心费力创造了品牌,但为什么还是不赚钱,那又是因为什么?就像以前的五常大米,全国人民都知道五常大米好,但却不愿意为其十几二十块一斤的高价买单,原因何在?因为老百姓搞不清楚要买的这个大米到底是不是五常产的正宗货,那当然就不愿意花高价。为什么搞不清呢?因为不知道到底哪个厂子产的什么商标的才是正宗五常大米。所以说,有了地域品牌,还要有商品品牌来承接。同时,有了商品品牌也未必能卖上价去,还需要一个关键的保障,那就是农产品的“溯源”。所以说,有地域品牌、有商品品牌,而且能溯源,这才是完整的农产品品牌。
5.缺人才
前四个困境更多的是产业难题,接下来的四种,是“人”的难题。刚才说如果做全国农产品电商难题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物流,那么排在第二位的,基本每个县都会抱怨的,就是“缺人才”。中国现在的官方数据是有8亿农民,而其中有高达2亿进城务工了。这就导致农村在人才问题上“空心化”,只剩老人和家庭妇女来做电商,怎样做好?如此严重缺人,就会导致县里没什么优秀企业,又没人又没企业,整个县里就成了电商荒漠,完全没有电商氛围。而我国现在在高考问题上,又呈现严重不公平的局面,山东河南这些农业大省,考生考600多分都难以上二本;而北京上海经济发达地带,500多分都能上北大清华。人才上升空间,对于农村已经是极大限制了,而这种情况下考出来的大学生,就更加渴望跳出农门,所以毕业的时候也就是离开家乡进军城市的时候。
农村缺人才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到城市里高新挖人才吗?很快会发现,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宁肯到城里赚两三千,不愿在老家拿四五千。这是很难以逆转的,大学生刚毕业时对繁华世界的向往,不是多给点工资就能改变的。所以,做农村电商,人才从哪里找?第一目标,不要放在新毕业大学生身上,而是返乡老大学生、或者进城务工返乡人员。这批人,在经历过繁华世界后回顾家乡,既有眼光和经验,又能踏实做事,实在是县域电商发展最可选用的首批人才。除了运营类的人才外,企业家人才从哪里找?返乡创业者、原有企业家,都是需要政府领导用真诚去打动的群体。这两类人群,是县域电商企业家的主要来源。
6.缺服务
缺人才的问题,有没有完全解决的那一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在沿海城市,也一样极度缺人。只要经济在发展,人才就是永恒的无法满足的需求。没有足够的人才怎么办?我们先看看中国电商的发达地带是怎样做起来的?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电商崛起为世界第一,这绝不仅仅是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功劳,而是多大几十上百万的形形色色不同物种的电商企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商生态圈。沿海电商发达,是生态圈发达。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也是如此。我服务过宝洁、松下等国际品牌,一直很敬佩他们的一点是,一个外企所使用的电商服务商通常达到几十上百个,这么多的服务商加入到这个品牌的电商发展中,就会使得其在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出色,所以我给松下做了三年顾问,它每年的发展几乎都是五倍十倍的超高速爬升!
我们县域地区电商薄弱,就弱在没有建成生态圈,原因就是缺乏服务商。一个县很难诞生优秀服务商,因为服务商是靠给企业提供电商服务而发展的,一个县里本来就没有几家电商企业,又怎能养大服务商呢?所以县域做电商,需要大量优秀服务商,这个服务商不能把目光放在本县,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引进。能够让县里利用好国内优秀的服务商,使得本县融入到全国的电商生态圈,这才是县域缺人才问题的核心解决之道。
7.缺规划
自2015年以来的全国农村电商,不慎步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工业品下行”发展迅猛,“农产品上行”几乎不动。原因何在?因为淘宝、京东、苏宁等平台都不约而同地大力发展上山下乡的农村战略。老牌电商平台推出的“村淘”、“京东帮”、“苏宁站”,还有新兴土豪“赶街”、“乐村淘”、“淘实惠”,这些企业都大肆圈地,在全国上下上演工业品下乡大戏。很多县域不明就里,一看大平台找来了心里乐开了花,感觉只要搭上淘宝等大平台的船,电商就在不远的彼岸了。很多县全力以赴帮平台卖货,甚至下硬性指标,每个村支部要带头买两万块的货,一举把自己县变成了“电商发达县”,殊不知只是帮电商平台们贡献了GMV,自己县里的产品一件没卖出去,老百姓一分钱没赚到却花掉了不少积蓄。热火朝天搞了半天的农村电商,难道就只是让村民更方便上网买东西?这是很多地区犯过的错误,当然这也是很多平台利用了县域领导干部不懂电商。商务部电商司“电商进农村示范县”第三批启动会上,司长就公开批评了很多大平台——“只想卖货进农村,不想帮农民卖货”。
谈到这个问题,可能立即会有县域领导表态:我们县没上当,我们除了做村淘,还做了“特色馆”。很多县里的电商发展总结报告,也是浓墨重彩地描述自己开了特色馆,似乎这就是电商发展的彼岸,上了特色馆就等于搭上了太空飞船。殊不知,开了特色馆后,热闹就那么几天,之后大部分特色馆都会陷入沉寂,甚至是永远的沉寂。因为在淘宝、京东这些平台上,“特色馆”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频道,而这个频道页进去,却有大量的特色馆等着访客。一个本身就没多少买家经常访问的频道,却有大量县域在竞争,其卖货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很多县域做电商,就是如上所说不断被平台影响,今天上个村淘京东帮,明天上个特色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根本没思考过自己县里究竟发展什么产业,究竟拿什么产品做主打,究竟该怎样培植经营主体,究竟该怎样打开农产品电商的销路?这些事情,就是县域电商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最好做成三年期的,避免因为换届而影响执行。大部分县里可能会说我有规划,但拿过来看看却发现,这些规划都是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所有电商要做的事一股脑罗列上,看起来华丽丽,实际上根本执行不起来。
8.缺政力
县域电商发展的最后一个困境,我把它称之为“缺政力”,就是缺乏政府推动力。看起来,很多县域政府都是热热闹闹做电商,实际上县里的电商战车,缺几乎得不到一点政府推动力。原因何在?先来看一张图,这个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24号文《关于加快电商发展,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意见》,其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有关财政资金不得用于网络交易平台的建设”。很多县里一开始没有注意到这个,后来知道了也不明白为什么不允许建网络交易平台。去年我在商务部电商司组织的全国农产品电商班上,讲到这个话题,课间休息时,一个省商务厅的处长跑上来跟我说“徐老师你讲的太对了,我们省领导就喜欢做平台,投进去2000多万了,流量还几乎没有”。这就是建电商平台的最大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全国一体化,电商平台注定不会存活太多,网民能记住的平台就那么几个,再多了就只能靠买流量强行拉人,而电商平台引流的成本是高达每个人300元以上!但是很多县乐此不疲,我在一个省里调研的时候,有一个县汇报说“我们去年建了六个不同特色产品的全国平台”,我听的脊背发冷,暗自感叹真是“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所以很多县里的电商发展资金,扔到了这些水花都见不到的坑里。政策、资金的投向错乱,是县域电商缺政力的第一表现。当然,虽然这些县乱花钱,但起码还在做事,而更多的县却是口号喊得响亮,却没有落地行动。开几个会、发几个红头文件、出几个看起来华丽丽的政策,这就是不少县域做电商的模式。这是典型的不重视电商,真正的重视,是商务局长不汇报,书记县长会三天两头打电话追着局长汇报;是商务局长不下乡,书记县长会跑得比局长还勤,这才叫真正的领导重视。很多县域可能会喊冤:我们县官虽然级别不高,但一个县里有千头万绪需要管理啊,话是没错,但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要善于识别发展机会,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一竿子到底地亲自执行达成结果。在今天的中国,县里发展机会是什么?能源时代过去了、钢铁时代过去了、房地产时代也过去了,县里要想崛起追上城市,只有发展电商,这也很可能是县里发展的最后一个好机会!
缺政力,还有一个表现,那就是都很重视,但却各干各的。在市一级,是商务局和农业局等部门的矛盾,在县一级,则更是分成很多派系。这样多股势力争斗,结果肯定不会好。所以发展县域电商,需要凝聚政府力量,一把手工程,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发展,才能克服千难万险取到真经。
以上八大困境,每个县几乎都或多或少会有。把这些困境总结出来,并不是要打击农村电商从业者的信心,而是要做到识别困难,正确面对。电商不是坦途,更不是“电商成功学”所宣扬的一做电商就发大财,这里有九九八十一难,这里需要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长征。知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这才是我一代农村电商人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