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领和激发创新作用显著,蕴含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
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成都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工业、军工电子、机电装备和材料等工业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产业实力。目前,我市已确立了以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和核工业等产业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园区为抓手,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路径,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军民融合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着力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集群。
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实现军民品“两翼齐飞”
在成都航利集团,公司正在紧张布局军民融合产业,未来将打造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示范区。“我们正在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区平台,要建立新的生产线。”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平台正在建设中,已经成立了院士工作室,未来还将增加博士后流动站。
“我们希望获得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示范区授牌。”据介绍, 航利集团共有多个军民融合大项目,主要包括航空零部件制造、民航座椅电源系统制造、特种阀门制造、深度修理(再制造)、APU项目、航空检测维护工装设备、复合材料研制等方面,各方面均形成了至少1项拳头产品,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通过深化军民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实现军民品‘两翼齐飞’。”航利集团相关人员表示,在APU关键部件修理方面,公司将成为国内APU关键部件深度修理的顶级维修企业。此外,还将建成军用再制造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基地及面向民用航空、高端机电等领域的项目孵化中心,形成军民用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复合材料关键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军民融合是我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任务。按照“军民融合、央地合作、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思路,我市充分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的雄厚基础和地方优势产业资源,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为推动力,以政策为引导,以产业发展为工作目标,推动军工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军民技术对接,促进军民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示范区。
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
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国防科技领域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会激发无尽的创新活力,催生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
今年3月31日,由海特集团和中电科二十九所主办的“2016年成都社区智能化发展论坛”在蓉举行。据了解,“A+智慧社区”为海特集团与中电科二十九所合作成立的嘉纳海威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项目,将高科技技术投入到民生项目中,以此推动城市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实现军用技术服务民生。通过“军”与“民”的深度对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掘具有重大潜在军民通用价值的前沿创新项目,形成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军民融合优势技术产业集群,才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为此,我市加快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突出发展航空产业,作为我市军民融合的产业核心,加快发展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和新材料等产业,瞄准空天、战略投送和边海空防管理等新兴领域,在云计算、石墨烯、量子通信和智能制造等产业中构建多领域产业体系。
此外,我市还积极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设立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规划发展全市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和产业综合区,突出“1”的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聚集的功能,打造我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核心区,培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高地;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和特色园区,形成创新引领、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各具特色、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天府新区为核心,高新区、经开区、新都区、青羊区、双流区和彭州市等区(市)县为“1+N”实施区域,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构建“1+N”政策扶持体系
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
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地生根。目前,我市正在编制军民融合五年发展规划。
按照“着力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的要求,我市还提出系列政策扶持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集聚军民融合企业,承载军民融合项目,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科研、制造基地,成发集团具备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零部件生产试验的能力。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成发公司发动机生产组织新模式建设思路是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科研生产体系。以产业联盟为主要依托,建立军民深度融合的供应链体系,将具有关键特性的关键件、独立的分系统、大部件供应商的核心层作为一级供应商。
同时,按照体系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建设思路,成发集团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开放协作高效的投资建设格局,突出由国家主导、重点支持的核心能力,具备有限竞争、择优保障的重要能力,实现资源最大化应用,改变国内原有的体系内自建能力、自成体系的现状。
为了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我市还确立了政策支持重点方向,即加快军工高新技术与地方优势产业融合、承担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军民融合创新产品市场开拓和军区融合创新产业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重大科技成果在蓉产业化,开展军工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改革,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和高新技术在我市聚集,激活双向转化、深度融合动力。
此外,在军工投资体制、“民参军”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解密和转移转化等方面,形成一批改革试点方案和专项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协会,搭建军工成果交易和军转民项目发布、军民科技创新等平台,推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变。
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成都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工业、军工电子、机电装备和材料等工业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产业实力。目前,我市已确立了以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和核工业等产业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园区为抓手,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路径,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军民融合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着力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集群。
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实现军民品“两翼齐飞”
在成都航利集团,公司正在紧张布局军民融合产业,未来将打造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示范区。“我们正在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区平台,要建立新的生产线。”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平台正在建设中,已经成立了院士工作室,未来还将增加博士后流动站。
“我们希望获得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示范区授牌。”据介绍, 航利集团共有多个军民融合大项目,主要包括航空零部件制造、民航座椅电源系统制造、特种阀门制造、深度修理(再制造)、APU项目、航空检测维护工装设备、复合材料研制等方面,各方面均形成了至少1项拳头产品,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通过深化军民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实现军民品‘两翼齐飞’。”航利集团相关人员表示,在APU关键部件修理方面,公司将成为国内APU关键部件深度修理的顶级维修企业。此外,还将建成军用再制造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基地及面向民用航空、高端机电等领域的项目孵化中心,形成军民用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复合材料关键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军民融合是我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任务。按照“军民融合、央地合作、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思路,我市充分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的雄厚基础和地方优势产业资源,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为推动力,以政策为引导,以产业发展为工作目标,推动军工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军民技术对接,促进军民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示范区。
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
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国防科技领域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会激发无尽的创新活力,催生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
今年3月31日,由海特集团和中电科二十九所主办的“2016年成都社区智能化发展论坛”在蓉举行。据了解,“A+智慧社区”为海特集团与中电科二十九所合作成立的嘉纳海威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项目,将高科技技术投入到民生项目中,以此推动城市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实现军用技术服务民生。通过“军”与“民”的深度对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掘具有重大潜在军民通用价值的前沿创新项目,形成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军民融合优势技术产业集群,才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为此,我市加快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突出发展航空产业,作为我市军民融合的产业核心,加快发展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和新材料等产业,瞄准空天、战略投送和边海空防管理等新兴领域,在云计算、石墨烯、量子通信和智能制造等产业中构建多领域产业体系。
此外,我市还积极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设立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规划发展全市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和产业综合区,突出“1”的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聚集的功能,打造我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核心区,培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高地;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和特色园区,形成创新引领、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各具特色、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天府新区为核心,高新区、经开区、新都区、青羊区、双流区和彭州市等区(市)县为“1+N”实施区域,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构建“1+N”政策扶持体系
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
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地生根。目前,我市正在编制军民融合五年发展规划。
按照“着力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的要求,我市还提出系列政策扶持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集聚军民融合企业,承载军民融合项目,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科研、制造基地,成发集团具备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零部件生产试验的能力。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成发公司发动机生产组织新模式建设思路是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科研生产体系。以产业联盟为主要依托,建立军民深度融合的供应链体系,将具有关键特性的关键件、独立的分系统、大部件供应商的核心层作为一级供应商。
同时,按照体系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建设思路,成发集团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开放协作高效的投资建设格局,突出由国家主导、重点支持的核心能力,具备有限竞争、择优保障的重要能力,实现资源最大化应用,改变国内原有的体系内自建能力、自成体系的现状。
为了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我市还确立了政策支持重点方向,即加快军工高新技术与地方优势产业融合、承担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军民融合创新产品市场开拓和军区融合创新产业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重大科技成果在蓉产业化,开展军工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改革,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和高新技术在我市聚集,激活双向转化、深度融合动力。
此外,在军工投资体制、“民参军”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解密和转移转化等方面,形成一批改革试点方案和专项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协会,搭建军工成果交易和军转民项目发布、军民科技创新等平台,推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