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再次得到了高层的突出强调。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要求,全面推开营改增,进一步较大幅度减轻企业税负。会议还决定,增值税分享比例在全面推开营改增后要做合理适度调整,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营改增影响到企业、政府等多种主体的利益,涉及到产业升级、央地财税关系、税收征管机制改革等多个领域,将是一套系统性的改革。当然,营改增从2012年试点以来,已经积累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开营改增,意味着要把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也纳入改革试点范围。中央此前定下的目标是在2015年“力争完成营改增”,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目标有待在今年实现,当前需要以高度的紧迫感来推动改革。
在比较便于推行营改增的领域,改革进程都比较顺利,目前最大的挑战是要啃下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硬骨头。金融业等行业因为经营活动更加复杂,所以增值额比较难以确定,改行增值税的难度比较大。更大的征管成本还会加大税收部门尤其是国税部门的负担。这在全世界都是难题,中国需要在吸取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国的方案。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已经实行营改增的一些领域,还出现了企业税负不降反升的情况,以及改革成本承担不公平的问题。这些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也须尽早得到有效解决,否则会影响金融业等行业实行营改增的意愿。
营改增完全符合中国税制走向简化、提高效率的基本逻辑。营业税税制简单、征管方便,能够确保税收入库,但缺点是可能造成重复征税,加大企业负担。而增值税则具有明显的税收中性特点,对经济产生的扭曲作用较小,有利于企业经营、投资和创新。尤其是,营改增对服务业产生的利好效应极为明显,因为营业税目前主要针对服务业,而且不能出口退税,这对中国拓展海外服务贸易市场颇为不利。实行营改增不仅有利于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而且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如进展顺利,其经济效果必将会显现。
在当前各方热议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营改增确实能够为企业起到实际的减税效果。据预计,今年全面推开营改增并加大部分税目进项税抵扣力度,将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减税。当然,中国经济能否顶住下行压力,取决于多重因素,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国际经济大势、去产能去杠杆进程是否顺利,等等,不是只靠减税就能实现,但结构性减税是长久之策,营改增则是一个重要的实现手段。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目前对商品课税的两个主要税种,营改增带来的冲击不可能不大。一方面是对企业的冲击,虽然总体上有利于企业,但一些行业的企业需要适应新的税制,付出转型成本。另一方面是对政府财政的冲击。营改增短期内可能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尤其是在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改革的阻力可能更大。但从长期来看,通过减税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长期的财政健康是有利的。这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中涵养宝贵税源,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
营改增还会对财政收入和央地财政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增值税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享税,营业税被确定为地方税,目前营业税是地方最大的收入来源。以往的营改增采取了新增增值税收入归地方的做法,但未来如何分配,还需基于通盘考虑而做出合理的决策。总体上看,中国需要完成分税制改革的历史任务,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税制,形成税基广、税源稳定的地方税体系。
营改增在整个财税改革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在它成功之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领域的改革,才能在积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各方需要认识到营改增的战略意义,敢于在短期内做出一些牺牲,冲破一些障碍,换取税制与经济结构的长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