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维护流动性“组合拳”相比,央行此前召开的商业银行座谈会或许更受市场关注。
1月19日,央行网站发布消息称,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商业银行座谈会,对搞好春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等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指出,当前已进入春节现金投放高峰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加大,要着力加强流动性监测和预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
在短期利率与人民币汇率波动之际,央行召开商业银行座谈会,强化与市场主体沟通交流,意在加强预期管理,稳定市场各方合理预期。而这恰是央行前瞻性指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国际上看,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些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中之一就是“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与其相关的概念其实就是中央银行预期管理和沟通。国际上有研究提出,更多沟通有利于央行提升政策效果。更有国外学者提出,货币政策的精髓就是管理预期,如果市场参与者更多了解有关货币政策意图和未来可能的政策路径,其行为就可能向调控所希望的方向趋同,从而提高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这意味着现代货币政策调控不仅要靠操作,还要靠对预期的引导。
近期,针对市场流动性变化,央行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有效沟通,引导各方形成对未来政策路径的合理预期。
从组合操作看,上周央行多工具的灵活搭配使用,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的信号。1月21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7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组合操作,合计4000亿元的单日规模创出3年来新高;同日,央行还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3525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央行分支行则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按需足额提供流动性支持。1月20日,央行开展1500亿元6天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1月19日,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4100亿元,并在公开市场时隔近一年重启28天逆回购;1月18日,央行进行550亿元人民币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并投放800亿元国库现金定期存款。而此前一周,央行同样动作频频。
不难看出,近期央行灵活搭配使用逆回购、SLO、SLF、MLF等工具组合,向市场净投放超过1万亿元的流动性,传递出明确的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这也正是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的具体体现,以此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同时,央行以召开商业银行座谈会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市场各方有效沟通,阐明政策意图,加强预期管理。从时间点看,每年春节前后,正是短期流动性波动较大的时期。对此,央行明确表示,根据春节前流动性缺口的构成和期限特点,人民银行将加强预调微调,提前对春节前后的流动性安排进行布局,有效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对于短期季节性的现金投放需求,将按历年做法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对主要金融机构实现全覆盖,节后到期与现金回笼自然对冲。对于中期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将通过分别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操作安排6000亿元以上资金予以支持。
随着央行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以及预期管理的加强,银行间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回购利率明显回落。上周五银行间市场1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开盘下跌9.04个基点,报2.0011%,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从此前高点3.6%下跌至2.27%左右。有分析指出,人民银行分支行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SLF操作,按需足额提供流动性支持,能够积极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央行降低了MLF利率,则体现了进一步引导融资成本下行的努力。
在央行进行上述组合操作时,市场上也有一些呼吁降准的声音。对此,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提供6000亿元以上的中期流动性,有替代降准作用的含义。如果过度采用降准的措施,可能导致对短期利率过大的下行压力,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
现代金融理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定理叫不可能三角,或称三元悖论,说的是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过程中,央行不可避免要面对不可能三角的考验,需要不断提高调控的艺术性,以在三元悖论中取得最符合现实、最为理想的平衡。
马骏此前撰文表示,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环境下,降准等数量型工具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如果降准力度过大或过于频繁,会导致境内短期利率过度下行,因此可能加剧资本外流,使得本来希望看到的通过降准提高货币乘数、扩大流动性的效果被对冲。
当然,各方在对近期货币政策操作形成稳定预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能够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即保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对此,市场要有合理预期。
1月19日,央行网站发布消息称,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商业银行座谈会,对搞好春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等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指出,当前已进入春节现金投放高峰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加大,要着力加强流动性监测和预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
在短期利率与人民币汇率波动之际,央行召开商业银行座谈会,强化与市场主体沟通交流,意在加强预期管理,稳定市场各方合理预期。而这恰是央行前瞻性指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国际上看,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些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中之一就是“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与其相关的概念其实就是中央银行预期管理和沟通。国际上有研究提出,更多沟通有利于央行提升政策效果。更有国外学者提出,货币政策的精髓就是管理预期,如果市场参与者更多了解有关货币政策意图和未来可能的政策路径,其行为就可能向调控所希望的方向趋同,从而提高政策调控的有效性。这意味着现代货币政策调控不仅要靠操作,还要靠对预期的引导。
近期,针对市场流动性变化,央行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有效沟通,引导各方形成对未来政策路径的合理预期。
从组合操作看,上周央行多工具的灵活搭配使用,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的信号。1月21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7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组合操作,合计4000亿元的单日规模创出3年来新高;同日,央行还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3525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央行分支行则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按需足额提供流动性支持。1月20日,央行开展1500亿元6天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1月19日,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4100亿元,并在公开市场时隔近一年重启28天逆回购;1月18日,央行进行550亿元人民币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并投放800亿元国库现金定期存款。而此前一周,央行同样动作频频。
不难看出,近期央行灵活搭配使用逆回购、SLO、SLF、MLF等工具组合,向市场净投放超过1万亿元的流动性,传递出明确的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这也正是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的具体体现,以此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同时,央行以召开商业银行座谈会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市场各方有效沟通,阐明政策意图,加强预期管理。从时间点看,每年春节前后,正是短期流动性波动较大的时期。对此,央行明确表示,根据春节前流动性缺口的构成和期限特点,人民银行将加强预调微调,提前对春节前后的流动性安排进行布局,有效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对于短期季节性的现金投放需求,将按历年做法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对主要金融机构实现全覆盖,节后到期与现金回笼自然对冲。对于中期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将通过分别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操作安排6000亿元以上资金予以支持。
随着央行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以及预期管理的加强,银行间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回购利率明显回落。上周五银行间市场1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开盘下跌9.04个基点,报2.0011%,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从此前高点3.6%下跌至2.27%左右。有分析指出,人民银行分支行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SLF操作,按需足额提供流动性支持,能够积极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央行降低了MLF利率,则体现了进一步引导融资成本下行的努力。
在央行进行上述组合操作时,市场上也有一些呼吁降准的声音。对此,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提供6000亿元以上的中期流动性,有替代降准作用的含义。如果过度采用降准的措施,可能导致对短期利率过大的下行压力,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
现代金融理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定理叫不可能三角,或称三元悖论,说的是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过程中,央行不可避免要面对不可能三角的考验,需要不断提高调控的艺术性,以在三元悖论中取得最符合现实、最为理想的平衡。
马骏此前撰文表示,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环境下,降准等数量型工具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如果降准力度过大或过于频繁,会导致境内短期利率过度下行,因此可能加剧资本外流,使得本来希望看到的通过降准提高货币乘数、扩大流动性的效果被对冲。
当然,各方在对近期货币政策操作形成稳定预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能够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即保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对此,市场要有合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