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不久在北京闭幕,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完成2016年经济工作部署,强调重点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会议精神及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笔者对2016年经济金融发展框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宏观经济形势加大改革难度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未来全球经济仍将维持疲软态势。截至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物价下行的基本趋势仍未改变。发达经济体稳步复苏,但基础不牢,政策敏感程度较高,未来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俄罗斯、巴西等国家陷入衰退。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普遍深度贬值,股票市场大幅振荡,一些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全球大宗商品多次持续大跌,包括农产品、能源、工业金属在内的商品价格低迷反映了供需面疲弱。2016年,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进程加快,全球经济形势将面临更多考验。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错综复杂。2016年,经济发展正处于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投资需求不足、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或将使经济运行呈现低增长、低通胀、高杠杆的格局。连续45个月的PPI指数持续下降,显示工业领域压力较大。
三是全球经济联动性增强,防范金融风险挑战加大。2015年8月24日,沪指创8年来最大跌幅,同时当日全球股票市场亦遭遇了暴跌。全球股市暴跌的主要原因是恐慌情绪,包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人民币汇率变化、美联储加息、国际油价走低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影响了全球市场信心。2015年以来,美元走强降低了世界对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放缓降低了大宗商品需求,在经历价格大幅下跌后,低迷的大宗商品市场态势引发了多国经济衰退。这些都说明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经济受到的外部影响加大,政策的有效性或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二、优化金融结构,支持宏观经济形势平稳向前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横跨供给、需求两侧,既可以为当前市场需求引入资金流,又可以为未来供给提供土壤,是政府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时的重要工具。因此,抓住金融结构改革,就相当于同时抓住了供给和需求两端。
为了适度扩大需求,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提出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稳定的宏观政策、精准的产业政策、灵活的微观政策、实际的改革政策和托底的社会政策。同时强调了2016年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在顺应政策方向、有效落实政策任务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金融层面的改革。
一是构建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合理引导公众预期。中国实行多目标管理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政策冲突和政策过度的问题,因此在尽量保证稳健性的同时,应更多考虑货币政策引发的理性预期作用,通过加强政策的时间一致性为经济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
二是加强市场的资本配置作用,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利率市场化、降低民营银行准入、注册制等方面改革推进金融服务业转型,引导资本流向、支持创业创新、培育消费等新型需求。同时,发展资本市场还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环境、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中国经济目前产业去库存问题还未解决,工业领域融资需求不明显,而一旦经济回暖,在金融体系缺乏效率、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融资就可能成为工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推动微观监管制度灵活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直接融资机构不足、混业经营程度有限、国有资产占比过重等问题,显示出微观监管政策急需改进。
三、关注重点领域,防范金融风险
2015年的金融业,无论银行、证券还是互联网金融都暴露出不少金融体制问题。展望2016年,可谓“屋漏偏逢连天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僵尸企业等要求,美联储的政策转向都将给金融发展带来更大压力。因此,2016年的中国金融业将迎来大考之年。
(一)互联网金融信用支付风险较高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主要风险包含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的风险。就目前的市场跑路情况和监管措施来看,信用中介比互联网支付操作更具风险。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涉及信用领域的互联网中介体系普遍面临“资产荒”问题,好的项目不多。相比于商业银行,网贷中介给出的资本价格要高出几倍,能匹配高额成本的项目必然面临更多风险。二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吸纳高素质行业人才的能力有限,识别和应对风险的专业化水平达不到信用融资的要求。三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经营模式放大风险隐患。规模越小的机构承诺刚性兑付的金额越高,P2P承诺的收益率远高于商业银行和信托机构,而P2P恰是这三者中最容易因兑付成本过高而违约的机构。
虽然风险存在,但互联网金融给现代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理念,服务到传统金融机构鞭长莫及的一些领域,政策决策层需仔细拿捏对机构的监管力度。
(二)对待资本市场,政府和投资者都应保持正常心态
2015年,资本市场的震荡反映出监管机制、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的脱节。市场对经济的预期过热,媒体争相炒作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概念股,造成投资者情绪狂热,证券交易中介利用监管漏洞为投资者进行不合理的杠杆交易,造成市场泡沫。笔者认为,股票市场与传统的信贷市场一样,风险与收益并存,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我国投资者在认识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在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市场开放、公平竞争方面,而不应该为了发展而“拔苗助长”,忽视市场规则,留下风险隐患。
(三)关注银行不良贷款率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2015年部分商业银行出现了盈利增速放缓的迹象,普遍面临不良贷款率提升所带来的资产质量压力问题。市场的主要表现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在经济形势不好、银行风险敞口加大的2016年,应不单单仅靠不良资产率评判银行系统风险。
四、以改革控制风险,以服务引领经济
为了有效改进内部不足、应对外部压力,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推进转型、顺势抓住市场机遇;另一方面要加紧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一是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战略定位
目前政府大力提倡商业银行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本轮改革的重点是平衡国家股东的要求和银行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但据笔者观察,有的商业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就改革方向进行了重点部署,但忽视了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准确定位。主要表现为将改革的重心放在股权分散、战略投资者的市场地位上,而不考虑对方的发展路径是否与自身发展目标相契合,最后形成单家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繁多,无特色、银行股权构成相似的分布。
二是落实由中央银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的发展以及直接融资活动的日趋活跃,不仅催生出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新业态,也对资本巿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带来巨大挑战,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风险当前尤为重要。鉴于中央银行是金融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和巿场流动性的最终提供者,考虑到国际做法并结合中国国情,为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做好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有机结合、宏观稳健与微观激活的有效统一,需落实由中央银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一、宏观经济形势加大改革难度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未来全球经济仍将维持疲软态势。截至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物价下行的基本趋势仍未改变。发达经济体稳步复苏,但基础不牢,政策敏感程度较高,未来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俄罗斯、巴西等国家陷入衰退。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普遍深度贬值,股票市场大幅振荡,一些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全球大宗商品多次持续大跌,包括农产品、能源、工业金属在内的商品价格低迷反映了供需面疲弱。2016年,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进程加快,全球经济形势将面临更多考验。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错综复杂。2016年,经济发展正处于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投资需求不足、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或将使经济运行呈现低增长、低通胀、高杠杆的格局。连续45个月的PPI指数持续下降,显示工业领域压力较大。
三是全球经济联动性增强,防范金融风险挑战加大。2015年8月24日,沪指创8年来最大跌幅,同时当日全球股票市场亦遭遇了暴跌。全球股市暴跌的主要原因是恐慌情绪,包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人民币汇率变化、美联储加息、国际油价走低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影响了全球市场信心。2015年以来,美元走强降低了世界对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放缓降低了大宗商品需求,在经历价格大幅下跌后,低迷的大宗商品市场态势引发了多国经济衰退。这些都说明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中国经济受到的外部影响加大,政策的有效性或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二、优化金融结构,支持宏观经济形势平稳向前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横跨供给、需求两侧,既可以为当前市场需求引入资金流,又可以为未来供给提供土壤,是政府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时的重要工具。因此,抓住金融结构改革,就相当于同时抓住了供给和需求两端。
为了适度扩大需求,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提出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稳定的宏观政策、精准的产业政策、灵活的微观政策、实际的改革政策和托底的社会政策。同时强调了2016年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在顺应政策方向、有效落实政策任务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金融层面的改革。
一是构建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合理引导公众预期。中国实行多目标管理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政策冲突和政策过度的问题,因此在尽量保证稳健性的同时,应更多考虑货币政策引发的理性预期作用,通过加强政策的时间一致性为经济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
二是加强市场的资本配置作用,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利率市场化、降低民营银行准入、注册制等方面改革推进金融服务业转型,引导资本流向、支持创业创新、培育消费等新型需求。同时,发展资本市场还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环境、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中国经济目前产业去库存问题还未解决,工业领域融资需求不明显,而一旦经济回暖,在金融体系缺乏效率、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融资就可能成为工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推动微观监管制度灵活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直接融资机构不足、混业经营程度有限、国有资产占比过重等问题,显示出微观监管政策急需改进。
三、关注重点领域,防范金融风险
2015年的金融业,无论银行、证券还是互联网金融都暴露出不少金融体制问题。展望2016年,可谓“屋漏偏逢连天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僵尸企业等要求,美联储的政策转向都将给金融发展带来更大压力。因此,2016年的中国金融业将迎来大考之年。
(一)互联网金融信用支付风险较高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主要风险包含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的风险。就目前的市场跑路情况和监管措施来看,信用中介比互联网支付操作更具风险。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涉及信用领域的互联网中介体系普遍面临“资产荒”问题,好的项目不多。相比于商业银行,网贷中介给出的资本价格要高出几倍,能匹配高额成本的项目必然面临更多风险。二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吸纳高素质行业人才的能力有限,识别和应对风险的专业化水平达不到信用融资的要求。三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经营模式放大风险隐患。规模越小的机构承诺刚性兑付的金额越高,P2P承诺的收益率远高于商业银行和信托机构,而P2P恰是这三者中最容易因兑付成本过高而违约的机构。
虽然风险存在,但互联网金融给现代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理念,服务到传统金融机构鞭长莫及的一些领域,政策决策层需仔细拿捏对机构的监管力度。
(二)对待资本市场,政府和投资者都应保持正常心态
2015年,资本市场的震荡反映出监管机制、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的脱节。市场对经济的预期过热,媒体争相炒作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概念股,造成投资者情绪狂热,证券交易中介利用监管漏洞为投资者进行不合理的杠杆交易,造成市场泡沫。笔者认为,股票市场与传统的信贷市场一样,风险与收益并存,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我国投资者在认识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在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市场开放、公平竞争方面,而不应该为了发展而“拔苗助长”,忽视市场规则,留下风险隐患。
(三)关注银行不良贷款率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2015年部分商业银行出现了盈利增速放缓的迹象,普遍面临不良贷款率提升所带来的资产质量压力问题。市场的主要表现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在经济形势不好、银行风险敞口加大的2016年,应不单单仅靠不良资产率评判银行系统风险。
四、以改革控制风险,以服务引领经济
为了有效改进内部不足、应对外部压力,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推进转型、顺势抓住市场机遇;另一方面要加紧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一是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战略定位
目前政府大力提倡商业银行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本轮改革的重点是平衡国家股东的要求和银行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但据笔者观察,有的商业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就改革方向进行了重点部署,但忽视了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准确定位。主要表现为将改革的重心放在股权分散、战略投资者的市场地位上,而不考虑对方的发展路径是否与自身发展目标相契合,最后形成单家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繁多,无特色、银行股权构成相似的分布。
二是落实由中央银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的发展以及直接融资活动的日趋活跃,不仅催生出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新业态,也对资本巿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带来巨大挑战,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风险当前尤为重要。鉴于中央银行是金融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和巿场流动性的最终提供者,考虑到国际做法并结合中国国情,为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做好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有机结合、宏观稳健与微观激活的有效统一,需落实由中央银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