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着力部署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新设工作,强调用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提供新支撑。
提到电子商务,大家都不陌生。近年来这一依托新技术、新形态的商业模式,早已走下神坛,成为关系普通百姓日常消费的新兴行业。在2015年1月22日商务部的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介绍,2014年国内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万亿元,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这意味着电子商务业务已占消费品零售业的半壁江山。
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形成对照的则是中国外贸形势的低迷。据海关统计,2015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5655.3亿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20523.2亿美元,同比下降3%,进口15132.1亿美元,同比下降15.1%。可以说,寻求新动力源提振外贸已经迫在眉睫,而蓬勃的电子商务产业使得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关键之举。
实际上,过去一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已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据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王东堂介绍,2015年以来,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增速超过30%,市场采购贸易增幅超过70%,带动了大量中、小、微企业出口,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为稳定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杭州经验”则是此轮扩围跨境电商试验区的重要基础。作为中国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截至2015年10月,该区纳入海关统计的跨境电商规模已经超过17亿美元。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该区在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经验。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新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即是希望将先行试点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初步探索出的相关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向更大范围推广。
那么,从2015年3月成立至今,经历10个月的探索后,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究竟积累了哪些经验?
首先,杭州综合试验区内构建了六大体系,以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具体而言,这六大体系包括企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体系,一站式的在线金融服务体系,全程可验可测可控的智能物流体系,分类监管、部门共享和有序公开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以及为企业经营、政府监管提供服务保障的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
可以看到,通过建立信用、金融、物流、风险防控等六大体系,综合试验区打破了过去不同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信息封锁,实现了信息共享,有助于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其次,杭州综合试验区打通了线上、线下平台,以“互联网+”推动贸易便利化。
10个月以来,借助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综合园区”两个平台,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内实现了政府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汇聚物流、金融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从而为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实际上,线上“单一窗口”的设计不难理解,相当于借助“互联网+”元素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与线下“综合园区”平台相辅相成。此举可以大大提高跨境贸易的通行效率,节省企业经营成本,并有效促进贸易便利化。借助这一高效便捷的新模式,区内可更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促进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支撑外贸优进优出。
随着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试点扩围,上述跨境电商试验区的政策红利有望辐射全国。根据会议精神,接下来中央将按照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东、中、西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进出口和电子商务规模较大的城市,新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从综合试验区扩围的路径不难看出,中央正在有计划、分步骤地,按照由点及线再到面的态势推进改革。最初,作为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地区,杭州单点出击设立综合试验区来探索可复制经验,此外,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天津、福州、平潭10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则形成了沿海一线从南到北的跨境电商布局。而按照中央部署,此次试验区将向内陆地区扩张,原本的沿海纵线脉络有望扩展成从南至北、由东向西连成一片的网状结构。跨境电商将在全国各地逐步开花,星火燎原之势渐成。
当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各地区发展既有共性问题,又有差异化的特色。各地还必须冷静思考,杜绝一哄而上,与其贸然推进改革,盲目复制其他地区的经验,不如结合自身特色与地位,将其视为推进金融创新、深化开放型经济的有利契机。
唯有如此,跨境电商才能在当前外贸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真正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外贸优进优出、升级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赢得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