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底,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宣布,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加入后人民币在SDR篮子的比例将为10.92%,比重大于日元的8.33%及英镑的8.09%。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只重要靴子落了地。从不同角度出发,各界对于人民币加入SDR的看法不一,其中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加入SDR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甚至认为加入SDR对于人民币来讲“基本没有意义”。这种观点过于肤浅和片面,没有看到人民币加入SDR背后反映出来的人民币国际化浩浩荡荡的进程,以及这关键一步对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将成重要驱动力
人民币加入SDR的故事背后其实是人民币国际化在近五年来所取得的关键性成果,包括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及外汇交易中支付结算使用占比的上升、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作为储备资产人民币越来越为其他国家所认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角色重要性的不断提升。
未来几十年,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创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未来提高经济开放程度的核心战略之一。如果说过去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是由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国际贸易驱动的话,那么未来几十年,开放发展将有更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我们从对外经济利益交换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其中人民币国际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考虑到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和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相对弱势极不相符,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实现对外利益交换模式转换的重要变革之一。
过去,受益于尚未完全开放的资本项目交易、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和海外净资产,中国受到的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相对可控,这也为“中国制造”的平稳发展创造了环境。无论是在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和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比其它开放型经济体都要小得多,这强化了政府对这样的制度安排的信心,却导致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开放程度落后于实体经济。
但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竞争程度日益提高,发达经济体去杠杆等因素导致外需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加上国内经济以内需为导向的转型与进一步市场化的改革,这套模式的有效性会显著降低,而且其维护成本已逐渐大于收益。一方面,这意味着技术和资源获取策略很重要;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多样化全社会资产负债表的币种结构,即通过提高对外负债杠杆水平,获得更大消费和发展空间,缓解长期的老龄化压力。
加入SDR有利于推进金融改革
此次人民币加入SDR有一个重要背景,即关于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限”改革的最后一步至此实质上已经完成,这不仅是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为未来的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铺路。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健全、资金价格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的基础。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必然需要同步跟进。如果说汇率是对外资金的价格,那么利率就是对内资金的价格;人民币国际化后必然将同时承担对内对外两个价格代表的角色。市场化的利率不仅可以更加灵活地防范放开后的外部金融市场冲击,同样也可以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市场上的真实供求,减少国内外的非市场性套利空间,为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奠定基础。
金融改革行至今日,已摸索涉入“深水区”,可谓拔寨前进,步步为营。根据2015年5月发改委发布的《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近期金融改革的四个重点已经圈定,一是制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实施方案;二是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四是保险市场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长期来看,要保持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构建中国对外利益交换的新模式,必须构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政策组合,即提高汇率弹性和利率市场化程度、建立现代化金融体系、放松资本管制并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兑换,而这些内容要么作为前提,要么作为内涵,都可以归纳到人民币国际化的主线中来。另外,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以及老龄化的发展,中国的内需将越来越庞大。
中国未来的利率改革、汇改、金融体系改革以及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并不会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可能是同步并行,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节奏。这样虽然会产生一些风险,但在国际储备较为充足和政府对金融体系掌控能力较强的保障下,这些风险是可控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会凝聚改革共识,倒逼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改善国内金融抑制的情况,最终促成中国建立起一个健全而市场化的现代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