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联合发布2025年一季度成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30.3亿元,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7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1464.7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375.9亿元,增长6.1%。税电指数处于景气区间,一季度,全市税电指数为104.2,其中生产指数为104.9,销售指数为103.6。
2025年以来,成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实现良好开局。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
初步统计,一季度蔬菜及食用菌、茶叶、园林水果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7.2%、7.3%。生猪出栏97.0万头,猪肉产量7.5万吨。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上年全年加快3.3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8.9%,民营企业增长10.0%。
分行业看,37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7%、25.4%、24.7%、22.7%。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6%。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智能手表产量分别增长4.1倍、100.3%、90.8%。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5.1%、0.9%。
服务业保持良好增势
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6.1%。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4%、10.4%。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比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2.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3.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4%。
民间投资增长14.6%;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51.5%。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1.6%。
消费品市场持续提振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2.7亿元,同比增长6.0%,比上年全年加快2.7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06.7亿元,增长5.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6.0亿元,增长6.5%。
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57.5亿元,增长4.3%;商品零售2375.2亿元,增长6.2%。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396.3亿元,增长23.3%。
从热点商品看,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97.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2.2%,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5%,中西药品类增长10.8%;汽车类增长2.9%,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2.8%。
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稳定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长0.5%。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9%,衣着价格上涨0.3%,居住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9%,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内生动力有待增强,经济持续向好基础还需巩固。下一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持续增强“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增强全市经济持续向好、向新而行态势,切实当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主引擎、压舱石。
相关新闻
市发展改革委:成都经济开局良好 “三驾马车”拉动有力
4月24日,成都经济“一季报”出炉——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30.3亿元、增长6.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0.5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这份“一季报”成绩单?经济增长背后有哪些动能支撑?对此,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从供给侧看,产业动能较快提升,第一产、第二产、第三产分别增长2.0%、5.8%、6.1%,较去年同期提升1.0、1.5、0.8个百分点。从需求侧看,“三驾马车”拉动有力,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8.1%、6.0%、11.9%,较去年同期提升1.3、3.3、5.0个百分点。
一是深入推进“立园满园”,产业增长支撑有力。夯实资源要素保障,依托“园区通”下沉一线服务企业,积极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建成各类服务中心66个,保障园区用地需求7628亩,推动建设供应链服务站26个。狠抓项目招引促建,组建成都招商中心,打造“投资成都”AI招商平台,新引进国星宇航等重大项目319个;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建设,一季度国省级园区平均投资增长20.5%,市级园区平均投资增长23.3%。帮助电子信息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服务龙头车企新车型爬产上量,推进新型材料、先进能源应用示范、技术创新,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培育,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较去年同期提升4.2个百分点。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服务软件、科研等重点行业企业稳增长,一季度全市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9.2%。
二是全力扩消费促投资,国内需求持续回暖。大力实施提振消费行动,落实落细“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持续开展汽车消费奖励,一季度限上社消零增长7.4%,较去年同期提升5.8个百分点,其中100家重点商贸企业零售额增长8.1%,汽车零售额增长2.9%。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面对面”综合调度重大项目,做好招引项目签约移交、开工竣工、见税达产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项目早投快建、落地见效,一季度93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76.5亿元、超时序进度3.9个百分点。
三是积极开展“进解优促”,市场信心不断增强。统筹用好政企联络群、“民企之声”,办好“蓉易见”互动交流活动,推行企业问题诉求“啄木鸟”直报办理,全市净增涉税市场主体(5.5万户),增长36.6%,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13.7%。依托民营经济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常态化滚动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0%,限上民营企业零售额增长11.2%,规上民营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3%,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是大力推进科产融合,新动能持续壮大。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一期基本建成,成都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区全面呈现,新认定省级中试研发平台12个、市级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44个,“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成果对接合作超100项。新兴产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智能手表产量分别增长409.1%、100.3%、90.8%;新兴产业增势强劲,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6%、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2.4%。
五是切实强化民生保障,守稳兜牢安全底线。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各类招聘活动1032场,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0%和6.1%。做好商品保供稳价,CPI累计增长0.5%、物价水平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