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发展,品牌商和消费者更加便捷地实现了产品销售和购买,包括电子产品、旅游产品和食品杂货等。但在不少新兴市场中,人们更倾向对便利性的追求,较少规避网络消费的风险,这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财产的损失。
日前,信息服务公司益博睿与数据调研机构IDC联合撰写并发布了《2018数字消费者洞察报告》。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方兴未艾,有71%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网络诈骗风险也随之飙升,已有1/5的消费者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据调查,网络诈骗的威胁升级与消费者网络消费的便利性需求息息相关。在亚太地区,在与新企业机构进行交易时,94%的中国大陆消费者对企业机构共享其个人数据持开放态度,以获得更便捷的服务或消费体验。
便捷中隐含欺诈风险
这份报告对亚太地区10个市场进行了消费者调查,受访者分别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新西兰、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探讨了企业应该如何从其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和客户的角度出发来降低网络诈骗的风险。
益博睿大中华区总裁黄坚表示:“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具活力的数字和移动经济体之一,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区,采用移动支付的比例最高(约为60%),移动支付体验也最为积极。电子商务以及包括支付宝和微信在内的数字支付解决方案的迅速发展极大推动了这一趋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采用更为便利的方式购物、收付款及与企业进行在线交易,网络诈骗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令人担忧的是,亚太区平均18%的消费者遭遇过网络诈骗,而在中国大陆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20%。”
“根据调查显示,在亚太区,中国大陆消费者最愿意与企业共享个人数据,只要这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服务和更高效的欺诈识别体验。”黄坚说,“但相比个人基本数据(姓名、邮件、电话)的分享,消费者对于分享个人保密数据(生物识别信息、账号等)和人口统计信息(婚姻、收入、年龄等)的意愿有着明显的下降,这一方面源于消费者对于提升个人身份透明度来帮助企业机构准确识别客户身份、防范身份欺诈的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对企业机构信息共享的不信任,相对而言,银行和保险公司机构更能获得消费者信任。”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在便捷性和欺诈风险之间不断权衡。51%的亚太区消费者会在发生网络诈骗后更换服务提供商,这说明他们愿意牺牲交易的便利性和更优质的用户体验,以求更好地防范网络诈骗。
风险规避面临信任挑战
报告发现,随着消费者逐渐意识到欺诈风险,他们会更倾向于接受诸如生物识别技术方面的安全措施,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而目前,企业保护其消费者免受诈骗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利用高质量的消费者数据来有效验证交易的真实性。然而,报告发现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往往是有选择性地与企业共享信息类型,并希望清楚地了解到这些信息数据的用途。例如,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分享个人数据以供企业准确评估身份而防范欺诈时,亚太区受访的消费者中只有43%的人表示愿意。该比例在中国大陆达到最高(56%),而香港只有31%。
此外,5%的亚太消费者表示曾故意提交不准确的信息以避免个人数据泄露,还有20%的消费者在向企业提交信息时出现差错。在亚太地区,泰国的信息出错率最高,相比之下,日本消费者提交的信息出错率最低,新加坡次之,中国香港处于第三位。
这表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任鸿沟,消费者有意隐瞒个人信息,增大了企业确定客户真实身份的难度,从而加剧了企业打击欺诈者时所面临的挑战。报告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信任问题。企业必须采取更多切实的行动,让消费者真正理解使用个人数据进行欺诈保护的价值,并放心将个人数据交由其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