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凭消费订单就可免费获龙虾大礼包,限量版可乐、价值99元的用车券等你拿……昨日,盼达用车又开始发力争抢重庆分时租车市场这块“大蛋糕”。
目前,重庆的分时租车市场可谓风云暗涌,群雄逐鹿。即行Car2go、盼达先后布局,重庆交运智道出行、众泰众行用车紧随其后,环球车享EVCARD、长安出行也不甘示弱纷纷上线。除了荣威E50、奇瑞EQ等外,宝马i3、沃尔沃也将加入阵营。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分时租车业务的日子并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光,重庆本土的分时租赁运营商尚无一家盈利,布局早的盼达、car2go也仍在“赔本赚吆喝”。
现状
日均单车收入难超120元
大多车商只能“赔本赚吆喝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分时租赁企业40余家,车辆总数超过4万辆。在众多涉水分时租赁的运营商中,95%以上为新能源车辆。其中77%的分时租赁车辆出自整车厂背景的分时租赁企业。在重庆市场,除了即行Car2go外,已有力帆盼达、重庆交运智道出行、环球车享EVCARD、众泰众行用车、长安出行等5家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运营商。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众多车商的“前仆后继”,日子却并非那么风光。今年初,曾被资本青睐、3年获得至少2000万美元融资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友友用车”发布公告宣布停止运营,直接原因是“之前签署的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并决定退回所有用户账户的存款。
而EVCARD相关人士称,若想盈利,要保证每辆车每日产生超过120元的收入,但目前其日均单车收入仅为51.41元,距120元的盈亏平衡点还有不小差距。
再来看看最早在重庆布局的车商们,表现似乎也很差强人意。car2go公关部人士表示,在重庆区域,Car2go已有超过13万注册会员。戴姆勒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其重庆项目在2017年2月底前的营业收入尚不到1200万元,而其付出的车辆购置成本则在7800万元。
主攻新能源汽车的盼达用车目前已投入7000台,注册用户达百万,工作日单车运营时间为8小时,周末、节假日可达12小时。
但《重庆力帆控股公司跟踪评级报告》显示,尽管营收增速大幅提高,但依然“入不敷出”。2016年,盼达用车实现营业收入584.68万元,亏损3828.31万元。2017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919.41万元,亏损2095.33万元。
盼达用车总经理高钰透露,目前,盼达用车在全国运营的城市中,仅杭州的单日单车平均营收达到了173元,超过了盈亏平衡点,实现了盈利。
原因
运营成本高企
一区域投8000辆才盈利
事实上,分时租赁汽车并非众人的“唐僧肉”。记者调查发现,车辆折旧、停车与调度成本、人工、软硬件、营销等高昂的采购成本与运营成本,让分时租车成为一个重资产重运营的项目,在一般的创业型企业很难玩得转。
以即行Car2go为例,其在重庆投放车辆为smart for two,市场售价大约在13万元。其平均油耗约0.4元/每公里。即行Car2go提供的22万次使用频次,每次20公里测算,其燃油成本就达到170万元。车险成本按团购价1800元,按投放600辆计算,一年保险成本约108万元。还要算上路桥费、停车费、运营人员的人工费等。
而盼达用车,尽管采用力帆330EV,价格约5万元,但这不包括换电、充电等成本。作为运营车辆,盼达公司至少要准备近一倍的电池以方便用户更换。换言之,盼达每台车的实际采购成本大约为8万元。对此,盼达CEO高钰也称,尽管联手众多商家共享资源,但仍需面临车辆采购成本、车位费、保险费、人力成本等压力。
而业内人士测算,以一般新能源汽车补贴完后的平均价为9万元算,如果要在3年收回成本,每月单车成本在2800元左右,加上充电费、停车费,按一天3次的出租频率,一小时得60元才能保持盈亏平衡。
据相关机构统计调查发现,在某一区域只有投入8000台车时,企业才会盈利。很显然,目前,初期投放仅200台车的众泰众行用车、年内计划投放车辆达1000台的“长安出行”、环球车享EVCARD等均远远达不到上述规模。
影响
入局分时租赁汽车
资本市场鲜有问津
资本的嗅觉总是偏爱新鲜的事物。然而,和一时间“五彩纷呈”,经营得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相比,分时租赁汽车却鲜有资本问津。
PonyCar此前宣布获得了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TOGO在4月5日宣布获得4000万元的A+轮融资;海航集团旗下的小二租车2月中旬宣布完成千万级别的A轮融资。
对此,独立汽车咨询顾问张翔认为,目前,大多数运营商的投放量尚未形成较大规模,逾1000台的也仅有3~4家企业。
根据“腾讯创业”3月统计的37家汽车分时租赁企业信息,大部分企业没有披露融资信息,披露了的仅2家完成B轮,且多数企业背后站着的主要是产业资本。相比共享单车动辄超10亿美元的估值,约20位投资方站台的局面,入局分时租赁汽车的资本稍显谨慎。
多位投资机构人士的想法也印证了上述现状。熊猫资本投资经理丁一丁也表示:“汽车分时租赁门槛较高,运营成本高,资金回笼周期长,并非所有VC愿意投资。”祥峰投资合伙人赵楠认为:“共享单车扫除国内战场形成寡头至少需要10亿美元,汽车分时租赁是N倍杠杆,很难是一家初创汽车分时租赁一点一点玩起来的,这种路径切入模式难以成功。”
新闻纵深
盈利模式不清晰 市场空间或“虚胖”
看似一片光明的分时租赁市场空间,也恐怕有些“虚胖”。
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中国私家车2016年保有量近2亿台,但机动车驾照持有人数高达3.5亿人,有1亿多人的“有本无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十年后中国驾照持有人会达到10亿人,而中国眼下的道路和相关基础设施对汽车保有的最大容量仅为3亿辆,“有本无车”一族将达到7亿。
而罗兰贝格的分析也称,国内潜在出行需求为28亿次/天,其中排除步行和公共交通后,对于用车行为潜在可替换需求约为10.3亿次(包含长短租、约租车和私人驾车),预估市场规模在6.4万亿~6.5万亿之间。假如分时租赁在这其中占据2%~5%的市场,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00亿左右。
国网重庆电科院计量中心副主任刘永相称表示,据其调查,重庆在未来2~3年内,分时租赁市场将达到500万辆以上,预测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元。
但仔细分析,所谓的“有本无车族”中,还包括与家人共享车辆,或经济收入过低而无力购车的群体。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陆盛赟也曾表示,目前来看,分时租赁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但未能真正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记者观察
吃力不讨好,运营商在下怎样一盘棋?
“吃力不讨好”、“赔本赚吆喝”的分时租赁汽车,众商家又是看上它哪一点,才“蜂拥而至”?
究其原因,或还在于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约为7.8万辆,2016年陡增至51.7万辆,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并不理想。目前国内分时租赁运营商大多为汽车厂商。其如意算盘是以租代售模式。同时,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无疑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发展扫除障碍。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里程有限,和分时租赁、短租使用场景更为契合。
另外,不仅是汽车租赁,与之关联的汽车上下游市场也蕴含巨大商机。国内知名汽车评论员张志勇表示,从租车到保养,再到二手车交易将形成产业链,甚至延伸到增值产业,如车身广告、大数据变现等,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盈利的另一座金矿。